这是一张曾经广泛流传的珍贵老照片,拍摄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重要历史时刻。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专机缓缓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当时,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刚刚走下飞机舷梯,便主动向等待在一旁的周恩来总理伸出了友好的手。当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的瞬间富源优配,象征着中美两国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隔绝与冷战状态,这一画面深刻地铭刻在历史记忆中。
按照尼克松访华的行程安排,2月25日当天,尼克松一行冒着寒冷的雪天,前往参观北京故宫。那时拍摄的照片中,民众注意到尼克松和夫人身边始终伴随着一位气质非凡的中国女翻译。这位女翻译身份特殊,她正是中国著名外交官乔冠华的夫人——章含之。她不仅仪态端庄,且精通英汉双语,在当时扮演着极为关键的桥梁角色。
作为尼克松夫妇的陪同翻译,章含之对那段经历记忆深刻。她曾回忆说:“当时我主要负责陪同尼克松夫人,并且为尼克松夫妇在外出参观时进行口译。其实我也曾犯过一个小错误:把中美之间的距离单位‘公里’误译成‘米’,结果只有周总理敏锐地听出来了。他当时很和蔼地对我说,‘好像太近了吧’,我的脸当时一下子就红了。”这段插曲生动展现了翻译工作的严谨与压力。
展开剩余78%这张照片是一张抓拍的瞬间,章含之当时37岁,容貌秀丽,气质高雅,举止稳重典雅。照片中,她正在向尼克松详细介绍北京故宫宫殿的悠久历史,而尼克松则听得津津有味,显得十分专注。对于章含之而言,能参与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重要外交事件,成为她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荣耀时刻。
章含之于1935年7月出生在上海,是中国著名外交家、民主人士章士钊的养女。除了外交官的身份,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但极其重要的身份——她是毛主席的英文老师。尽管比毛主席年轻数十岁,她却成为了毛主席英语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这段经历要从章含之的早年生平讲起。1949年11月,应养父章士钊的安排,章含之从上海迁往北京,进入了北京贝满中学继续学业。临近高考时,学校领导找她谈话,希望她能选择报考外语专业。起初,章含之对外语兴趣不大,她更倾向于报考水利专业,期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但她也明白应当服从组织的安排。她便向养父征求意见,章士钊说:“我觉得你学工科不一定合适,学习外语或许更适合你。”父亲的建议让她最终选择了外语专业。
凭借优异的考试成绩富源优配,章含之本有机会进入清华大学深造,但她最终选择了北京外国语学院。1957年夏天大学毕业后,她响应党组织号召,到农村接受了一年的劳动锻炼。1958年,她回到母校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12月26日,她第二次见到了毛主席,第一次是在1950年国庆节的招待会上。这一天是毛主席的七十大寿,他决定举办一次小范围的庆祝活动。除了家人,毛主席还邀请了四位湖南老乡:程潜、叶恭绰、王季范和章士钊。
邀请函上明确写着不允许带夫人,但可以带一名子女,章士钊便带着章含之一同赴宴。章含之回忆说:“在场的老一辈人都是毛主席的老友,他们热烈交谈,而年轻一辈的人似乎彼此熟悉,唯独我平时大多时间在学校,很少参与父亲的社交活动,对大家都感到陌生,所以难免有些拘谨。他们谈笑风生,无暇理会我,我只好坐得远远地,静静听着大人们的谈话。”
忽然,毛主席问她:“含之同志已经当老师了?你教英语教了多久?”章含之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毛主席听得非常认真。约一周后,章含之接到毛主席秘书的电话,询问她是否愿意教毛主席英文。她当时感到非常惊讶,秘书却安慰她不必紧张。从1964年元旦开始,章含之每逢周日都会到中南海为毛主席授课,每次课程持续一个多小时,前后持续了半年时间。
1971年3月底,章含之的身份迎来重大转折,她被调入外交部工作,先是在亚洲司四处从事一般事务,随后晋升为副处长,不久又被提升为副司长。在外交部任职期间,她多次作为翻译出现在毛主席接见外宾的重要场合。
在尼克松访华的七天中,章含之本来主要负责陪同尼克松夫人,但最终却成为尼克松的主要翻译。这是因为最初为尼克松服务的哈佛大学毕业生冀朝铸英文非常流利,晚宴上担任翻译。冀朝铸身材高大,较为显眼,尼克松觉得由一位女性翻译出现在公众场合更有利于形象展示。
于是,章含之接替了翻译任务,陪同尼克松参观北京故宫、长城和西湖等著名景点。章含之回忆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小冀找我谈了很久,最后我们达成了妥协:我坚决不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大型活动,坦白说,一看到那么多闪光灯我就头晕,太紧张了,不过杭州和上海的行程我可以负责。”无论如何,担任尼克松翻译是章含之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之一,成为她永远的珍贵回忆。2008年1月26日上午8时25分,章含之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
发布于:天津市天金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